我們所認知的體驗經濟裡的DIY產業,我們好像都誤解這些名詞的定義與說法了!
所以我們要更精準去定義"DIY體驗產業",應該注意是"產業"二字,而非產品.
我們在農場體驗搗麻糬,作竹編等活動均為是體驗產品,而非體驗產業
常常都誤解兩個名詞?而讓全國陷入體驗經濟的瘋狂裡?做了很多的冤旺路!

真正的體驗的經濟是一種高"利基(niche)"與高"價值(value)" 的產業與經濟
高利基是針對經營者而言:簡單的說就是經營者賺得很有文化與品味(星巴克,春水堂...等)
高價值是針對消費者而言:簡單的說就是消費者花的很有文化與品味(去星巴克與85度C的差別)

我們一直鼓勵大家去做DIY,但是我們有瞭解其產業的特性去轉型或是轉換?還是硬套上去呢?
我們看到全台灣很多地方在做DIY!或是說我們要做DIY!
因此我們看到農場或是民宿裡做植物染,竹編,藍染....
但是我們從上述的定義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些都不是高利基,高價值
千萬不要陷入流行喔!

DIY體驗產業有幾個原則去依循與審視自己產業適合轉型或是產品適合轉換嗎? 

一.不可無中生有:你本身就不是做這些產業的就不要去做
二.要有產業歷史與背景:這象徵著這產業的專業與文化
三.要有故事性:為何要做這個產品的意義,是產業發跡的故事,文化意涵在裡面
四.要有產業場域:因為這是可以說故事的與身體感受的
五.有要立即性:其產品可以立即帶走的,而非事後加工的

若我們的DIY體驗產業符合上述的五個基本原則其就可以說這產業是具備"高利基"與"高價值"的DIY體驗產業
記住我說的是DIY體驗產業,它只是體驗經濟的一種喔!不要誤解喔!

我們回頭看之前介紹四個DIY產業可以審視這些原則
不倒翁,紅牛,王將象棋,學生酒杯
1.均是一種祈福,祝福,避邪,又有故事性的產品
2.並非無中生有都是當地具備代表性的產業與產品
3.對於日本人而言是一種教育與文化學習的過程
4.產業場域可以們感受其製作與文化的感受
5.且均可以立即帶走喔!

你可以審視你所謂的DIY體驗產業真的是DIY體驗產業嗎?
被我們所認定做的很好DIY體驗產業好像少了一點東西吧!
我覺得台灣目前做的好的DIY體驗產業少一點文化意涵在裡面(我們比較傾向於教育學習方面)

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去做DIY體驗產業!這是一種進入門檻很高的產業
因為它需要產業,文化,歷史的累積才可去做轉換與轉型

所以只能說你在做DIY的產品,而不能說是在DIY產業,所以我們可以說他是在做一種空間裝潢或是販賣一種商品吧?
想想你所認知的體驗產業或是DIY產業裡是否有這些現象喔?

體驗產業的形成就是一種存量的投資與過程
但是若你把體驗產業當作是流量的話哪就是一件流行的產品而非產業的喔!
看到大家都落入這個迷思了?!
而忘記我們是要產業而非一時流行的名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ai9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