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年出差到了台中一趟,因為回來等高鐵的因素,我看到了雲林特產館,發現裡面東西好多包裝多好特別喔!
我的專業的腦筋裡出現了,這應該是哪些單位的補助,哪些單位的設計也讓我回想到在2007時做桐花祭產品包裝輔導的過程
從哪時開始台灣的包裝蜂湧的進行各類的輔導與改善,也一陣風行各類地方廠商的包裝,開始漸漸成為風潮了!
但在初三哪一天我的腦裡浮現一個,會不會太超過了或是還停留什麼問題,無法讓我感動想買呢?是感動麻痺還是故事不夠吸引我呢?
這真的讓我想了很久了!
我們去哪裡玩的動力在哪裡?還停留景觀層面嗎?現在應該以提升到為吃而去了,過年有一個新聞一直在播,就是紫南宮借錢的事,動力在哪裡?我想說的是顧客價值滿足的問題
所以我回頭說,你做的感動的事?還是表面的事?還停留過去只是包裝的包裝哪就是把地方的意像照片、 名、或是彩繪風、或是得很多大獎都是其次了!
我們要做感動的事要更精密的去做,不是一時,要永續
達爾文說過"能夠存活的物種,既非最強的物種,也非最聰明的物種,而是最能適應改變的物種"若我們能停留於作包裝改善,哪就是就可能無法永續(就是賺錢阿)。
寫到這裡應該有人會問我要說甚麼?哪如何做到包裝感動人,也讓消費者想要買呢!
1.感動的事對我而言是什麼
就是甘心樂意買東西還說好的東西,市場有很多東西就是這樣,星巴克咖啡、蘋果電腦等,但一定要賺錢嗎?我的認知是至少不能讓你賠到錢(也是成本分析與消費者分析要精準),
我有聽過地酒,沒有聽過地醬油,我要說就是你要感動的什麼?為什麼我會去買這東西,要買紀念品的就會去買瓶小瓶裝的酒上面寫著"高山的地酒",哪是所有東西要如此嗎?
地方產業的廠牌所發行的包裝與地方的連結要適當,過了就矯情了;看到好多設計師都只有表面的包裝,從包裝無法獨出哪要說的故事,漂亮的外表但缺乏感動甘心,漂亮外表的時代已經過了
還要有真實的故事與內在,透過視覺或是消費而傳達出來。
說個比喻35元的city coffeec 喝應該是沒有感覺,但當你在偏遠的地方忽然有家7-11當你買到的感覺是如何呢?我想這是就感動,所以我想說的感動不一定是包裝而已,可以是一種服務或是裝飾
2.表面的事對我而言是什麼
就是一種買了吃了卻沒有像別人所的感動,市場有好多這種東西,尤其大家名人推薦的餐廳或是東西,當你買了卻失望了的東西,或是包裝硬是套上去的的東西,讓我無法下手去買它或是消費它
當所以有事情都要套上成功模式時,就是失去哪一種味道了,當7-11推出city coofee後,全家推了就是少了哪一種味道,這就是表面。
當我們在做產品輔導或是販賣賣東西應該也是,當所有包裝都改善了,哪你要如何突破呢?若只是換件件衣服吧了,哪就是表面,觀光工廠若是因為大家都在做,我也跟著流行做,或是虛構一個觀光工廠,哪就是表面
想說的是要突破原有或是找到別人無法做的,但可以滿足你的價值想像的市場或是顧客哪就不是表面了
我仍然喜歡喝杯咖啡,但要看今天的心情決定要去喝哪一種咖啡,喝就是讓我感動的!
我仍然喜歡去看傳統產業,幫她找感動的東西
你的感動是什麼?
我想今年大家一起來做感動的事,也可以讓自己過的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