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這裡的具備多元的文化特質,具備著音樂、藝術、豐富的地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的頭人(台語)是這樣認為,這是大家都看的到,所以就有南島文化節(裡面有木雕創作;有音樂會等);也有馬卡巴嗨(豐年祭與美食)這些就是從大家所看的,去衍生出來的活動
但總是少了一點產業鏈與大眾的共鳴,也無法持續去凸顯,因為他少了一點社會的認同與故事,我們總不能每次都靠阿妹,每次都靠明星吧!且也少一點國際視野,因為我們一直把我們當作是後山
大家忽略我們是面對太平洋,若要往世界去我們是第一個出發的吧!
我們要如何去接軌這些推薦與連結其實應該要思考一下,要思考若他們不再推薦或是當熱度過了,所以我們還是要從原處出發去思考會比較有趣,記住從原處去想
我的忘年好友看了我的大地藝術祭的介紹後,他說這概念很適合台東,要我想一下要如何讓台東可以有新的發展想像
台東一個人口外移與人口不足的地方,也就是他表示應該有很多的荒地,也有很多的廢棄小學與空房,
這塊土地面臨的問題類似日本新瀉一樣的問題,應該可以去思索這件事情
我們面向太平洋,我們有山、有海、還有人,哪這些我們要如何去凸顯與煮一道菜呢!
"新太平洋美學藝術祭"我想給他定這個名稱
新太平洋代表我們的國際企圖心,代表我們與花蓮不一樣,代表我們的胸襟,你覺得如何阿!
如何去做呢?
第一步要
有人號召,這個人應該是一個策展人或是一個團體
第二步要
有放下我們的堅持,我們要讓世界的作者來到台東
第三步
要從小做起,但要有國際觀,我們找幾米、可以找建築師、可以找平面的、攝影師,一同來與台東呼吸並創作,可以先從台灣的創作者做起
第四步
要有台東的創作團隊,但要虛心討論與接受策展者的建議
第五步
要有一個團隊去與創作者一起思考去生產、衍生產品的產出,這是鍊結產業與地方的重要關鍵與做法,且這與財務結構有很大的關係!
第六步
要有不靠政府的的準備,就是不要一直想要政府的錢,但要政府的行政支持
第七步
要有自主的財務收入與規劃,這是台灣辦活動裡最缺乏的概念與執行
第八步
要有一些東西是可以永久放置成為吸引的與魅力的吸引點!
第九步
要有交通的規劃與整體視覺的規劃,不要期待政府給我們,應該我們跟政府說他們要如何配合
第十步
要有來自台灣各地願意來的志工,共同來參與,成為一種城鄉交流的活動與激盪
我們可以選擇廢棄小學去做主展場,找廢棄場所作次場所,找荒地作連結點,串連出一個太平洋美學新地圖,
服務由民宿與飯店提供,餐飲由在地提供食材作太平洋風味餐,我們要先放下我們的外在形象的事情,就是一定要原住民風味餐嗎?一定要提供都市人所認定的飯店服務嗎?
但我們要提供是一種有人味的服務,一種無縫隙的資訊提供,因為現在人需要的資訊,但現在人也同時需要是體驗
這就是基本的原則與做法
南島很好,集中焦點,就是音樂就可以了
馬卡巴嗨很好,就是一種服務精神
新太平洋美學,就是一種與大地呼吸的美學意涵與傳達
台東還需要甚麼,多給一種想法吧,或許真的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