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清晨打開FB的信息收到胡文淵老師的訊息,說著他提雲林農博的設計得了德國IF大獎,很高興聽到這個訊息,認識他也超過十多年,一場課程開始我與他的關係,讓我開始認識何謂文化襲產,開啟好多年的合作,從社頭織襪的課程、埔里手工紙、桐花祭產品、田尾視覺、三義等好多地方產業的協助, 一起去地方做好多的事情。從哪時我感受地方需要設計,更需要一個精準的設計,或許應該更精准的說:要有改變地方的設計,或許這就是現在流行的“地方設計”。
地方產業有好多類別,近幾年不管地方業者、政府單位也漸漸重視地方產業的發展與轉型,很多設計師一直在這方面努力,過去的設計單單專注於企業的形象、產品的特色、視覺的感受,甚少關注於此產品或是產業的文化內涵與地方的互動,所以過去未有明顯的地方產品或是產業。
“一鄉一品”不就要去凸顯地方文化所生出來的產業或是產品,台灣從文化創意名詞出現就每年有不同的流行設計術語出現,從文創園區、創意市集、包裝設計、各類工作室、老屋新造、獨立書店、農村美術等風起雲湧的出現在我們生活裡,有持續存在、有消失的,讓我思索著何謂永續的地方設計產業、產品。看著日本的發展,看著他們如何持續存在,持續的創新、維持。我們真的要思考著我們如何去做?
地方設計我不知這定義如何,我試著給“地方設計”一個自己的定義:就是從本身(產業、產品)環境裡的各種因子互動,經過創意做法、創新嘗試、設計企劃的手段,所造就的產品、產業、服務“每個企業都生活在地方,他的產品不一樣要有地方因子也可以賣,哪有地方因子有比較好賣嗎?答案是比較好賣,但要賣得如何端看設計。同樣是旅遊為什麼要設計?就是要賣得更好,哪就加入地方、加入文化、再加入設計,如此不就賣得很好嗎?
雲林農博與臺北花博差在哪裡?我個人的想法就是差在“地方”兩字,從設計形象看出差在哪裡,一個傳統的樂園設計,一個是從文化、地方的設計;一個有吉祥物、一個沒有;一個故事虛擬、一個訴說地方;一個從上而下、一個從下與從上的形成。花博我有點不想說成他是地方設計,雲林農博百分之百可以說是地方設計。
前些時候鬧很大的台南北門水晶教堂,教堂蓋在哪裡有何錯誤呢?我心裡其實想問自己一個問題,東海路思義蓋在大肚山山上有錯誤嗎?一直想著此問題,若時間拉回路思義當初的時間點,把我們與媒體、文史者拉回當初哪個時間點,我們還是如此的反應嗎?把水晶教堂拉回路思義教堂蓋的時候一直到現在,我們又如何看待呢?若此水晶教堂真的可以作為教堂的功能又如何反應呢?離北門不遠處有一個很有名的廟,為何就不抗議呢?觀點不就地方、文化的角度與時間的差距嗎?如何解決呢?哪需要好的地方設計去解決,如此水晶教堂或許也是可以出現在北門。
為什麼此篇叫做起初呢?就是會有後續,也是因為胡文淵老師的起初的課程讓我開始這一段地方設計之旅(自己稱之),一切都是因為哪一個晚上,哪一個課程,讓我們一直在地方去尋找出路,去設計,去享受地方哪種味道,哪種醞釀!
以此系列文章作為祝賀胡老師團隊(與哪位一直不願出名的設計師)得到IF大獎!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