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新瀉看著棚田的作品,讓我想到九年前看棚田作品的感覺,那時想到是如何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案子如何去作!九年過了,作品仍在那裡,但心已不一様了!
P1060714.JPG   P1130505  
IMG_1674  
作品仍在,心已經不一様,表示對這作品、藝術祭的想像也變了,表示自己也長大了,也變了!思考著什麼我所做的事情,到底如何去做讓我也有看大地藝術祭的一樣的感受!
 
台灣也有棚田(梯田),也有過類似的計劃推動,但確無法一直作下去,問題出在那裡?有這種規模?有這種作品?
可能有幾個方向可以探討:
1.我們的價值的不同
我們都很想問到底可以創造多少遊客、產值、產業有改變嗎?當決定要做這件事時,覺得些問題不是當下評估的因素,也不是說服居民的說帖。
應該是地方的偏鄉的衰退感転為榮耀感,遠方的鄉親再被呼唤心靈深處的家郷感!
 
2.我們的等候的不同
我們期待好的東西每天、每年都有,不在乎是否有創意、創新,經費來源夠不夠。為什麼三年一次,就是經費不足!我們不耐等候,好東西一次消耗完!好創意一次買單!
藝術祭歷經十五年才有今天的一點成就,我們一次就想到位,這種東西會好嗎?等候需要去醞釀的,但絕對不是無作為的等候!
 
3.我們的美學的不同
我們一直要有一種速食、抄襲的作品,但是美學真的可以這樣嗎?因為我們美學教育,一直告訴我們具象的東西就是美,我們的所謂文創一直停留在文化圖騰的直接轉換、或乾脆就抄比較快這樣的教育,讓我們自以為有了藝術。
藝術祭告訴美學可以很多種,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告訴人這裡的感受,而我們卻只能在潭裡放隻鴨、或是在村裡劃上漫畫(卻不是自己的故事),創作一些很多看上不知什麼的伴手禮!還一直以為是文創、是文化商品、是好設計
P1130672 P1130669 P1130647  
 
看了九年的藝術祭,同樣的作品看了三屆,但心中的想法卻一直一直轉變中,不是我們不行,而是我們太急了,看完一次就以為我們真的可以做這種大地藝術祭,看到很多的作品放到很多的空間裡,但終究到現實時,我們到底帶來怎樣的改變?
 
棚田的作品訴說的藝術外,說著是人口老化,農村面臨的問題,哪辦藝術祭可以帶回多少青年返鄉?我們一定會問這種問題,日本給我們的答案卻不是有多少人,而是喚起多少人對越後妻有目前困境的在乎,以及偏鄉重新再一次讓世人所見,如此越後妻有一定不會被取代,這裡人會繼續為這裡付出以及去解決自己困境,因為他們被看見,哪種榮耀感重新再回來,我想這就是重點。
 
台灣也有偏鄉,也有老化問題,但要如何解決呢,只是集中火力讓哪地方的建設重新翻新,還是要從不同的方式進行,我覺得大地藝術祭提供一種策略讓我們去思考!政策就是一種趨勢的引導,不是一種丟錢、撒錢的引入!
 
看了三屆的藝術祭,今年看了感受很多,第一次遇到三天的雨,感受不一樣的越後妻有,也如同聖經所說
 
詩篇119:32  你開廣我心的時候,我就往你命令的道上直奔。
 
上帝引領我到了新瀉,也讓我看了三屆,這裡開廣我的心,但我要如何做呢,就是要往這道理直奔!我想我必須如此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ai9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