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各在去年的此時,台灣歷經一個從未有的經歷,我們經歷一個災害的一晚短短一天就把台灣有很多地方改變了
我們想一下若沒有八八風災,我們現在的部落會是如何?仍然發展的農業,仍然是失業中,與現在有何差別呢?
政府有921的經驗,我們看到88風災的不一樣,但是有進步嗎?
產業部門一樣進行產業重建的工作,產業重建的過程我ㄧ直思考著,若沒有風災好像也可以去做
所以我們思考方向不應該以災區去思考產業重建,只是過去沒有機會讓部落去想產業要做什麼,除非外力讓你去想產業要怎麼做
陶珠、漂流木工坊、十字繡、有機農業等都是如此,所以我們就要認真去思考這產業的未來性與競爭性。
這裡我們必須去想產業重建就是要面對未來的挑戰,不是為了領一份津貼而做,津貼是讓我們節省成本,不是讓我們過活的。
從921我們發現,很多村落當初很火紅的公房與產業消失了,現在還存在有哪些,我們應該去想一想為何她們消失或是式微呢?
第一:有太多外在的力量要她們去做她們不擅長的事
我記得有一家仙鹿巷就停產了,外在一味熱心要她們去學東西,這是滿足生活重建的層面多於產業重建
但我們要想一想真的有市場機制還是有賣點,我們如何將外在的力量導入正常的運作裡,以及外在資源如何取捨也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社區共同的產業,還是個人產業?
我們可以共患難,但可以共享樂嗎?這是重建產業裡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為每個人均有不同的想法,我們還會存在嗎?我們是做社區營造產業還是做產業營造社區
這就是重建產業發展兩個模式,若我們要讓嘉蘭成為陶珠的故鄉,這是需要去思考的,要成為社會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呢,應該要想一想要走哪一條路
若沒有風災時,這裡適合發展什麼,我想每個部落應該有想過,
有時重建的規劃與建議,我們可以重回沒有風災時就可以知道,過去過著與日無爭的部落生活,為什麼風災後就要學陶珠、十字繡等,不能像風災以前好好的生活,一定要過著競爭的生活嗎?
我們都要賦予她們產業重建,沒有產業重建就真的不是完整的災後重建嗎?生活模式為甚麼一定要如此轉變,因為開會以及規劃就是一定要把這寫進去或是建議進去,這應該要思考一下才對
重建的方向應該以恢復風災前的生活為主,我們給予太多外加的產業與規劃了,已經很多的工坊,還需要如此多嗎?若真的要做產業重建,應該要思索一下方向
1.有人做過嗎?
2.社區有人興趣嗎?
3.是營造還是產業呢?
4.自己願意嗎?
5.靠自己可以活嗎?
6.產品有競爭力嗎?
7.市場在哪裡?
看到生活仍以困難,如何去做下一步呢?我們要先集中精力把生活恢復到過去的現況
產業規劃應該不需要等災後才做,我們應該延續該地區的產業發展,不是硬要他們去做,一切回歸他們要去想要做的,縱使失敗或許他們也比較快樂
風災促成大家提早思考以後要做的,也讓部落思考要做什麼,不是外來要做什麼?不是錢要如何去分?過去都靠自己在部落裡生活了!為什麼風災後就是靠外面的意見啦!
政府要做的給資源,不是要他們怎麼做,專家要做是引導不是去完成自己的夢想,部落要做自己的夢想與要過自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