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緣際會做了一個計畫,就是東海岸部落的計畫!在過去一年多的作當中,一直在想的如何做?怎麼做?才可以不侵犯文化、才可以讓他們去做他們的發展要的!?
回想在1991年前我第一次到靜浦來,之後連續三年都來到這個靜浦來,也認識海岸這些部落!工作後一直迴避作原住民的計畫,我想是因為我一直有一種原住民的情結,不知用何種角度進入去做!故一直閃避著,過去有做過一些原住民的計畫,都是與我的論文相關的計畫,當政策下去我們該如何與原住民溝通?或是如何資訊透明?如何讓原住民不受發展的苦,而可以參與政策的計畫,而文化與經濟的影響或是減到最低!
在過去的四年裡我做了一個計畫,就是“新太平洋美學”,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位長者就是前手工藝推廣中心的董事長告訴我要去台東去輔導一群人,他們做的工藝很努力,但是資源不夠需要其他部會的資源協助,我就去台東去看這群原住民所做的東西,去了經由當時原社介紹才知道這裡有一群不同族,在不同地方的工藝工作者,與我想像中的部落工藝與產業有所不同,也與所謂的社區營造不同!拜訪所有的工作者,也快跑遍一半的台東了!有遠在金峰鄉、太麻里、知本、鹿野、卑南、海端、台東市等有布農族、卑南族、排灣族、阿美族、漢人、客家人等,我在想這要稱之原住民工藝嗎?要稱之什麼部落產業嗎?看著太平洋!想著這些人!看著這些工藝品!我想不能只有在部落裡?不能只有看到工藝?不能自我劃限於台東!故我想了個或許大家認同的品牌”新太平洋美學”,如此或許大家就可以一起去做一件大家認同的事,也或許也是一種聚落產業,而非只有部落、族群!
如此大家也認同了開始參與以及一起去做一些事,就這樣與台東、與太平洋的緣跟91年的年輕時我連結了!開始真正去面對這地方的發展!
做法裡我想一想應該不能只把原住民想像與我們不同的一群人,應該是跟我一樣都是人!沒有差別,也沒有不同!也發現一個所謂的部落也有不同的群體,這些群體所構成我想稱之為聚落,而非部落!或許有些地方稱之部落或許仍為恰當!我想我的省思在其他地方仍可參考,故稱之聚落!
在社會經濟的趨勢,台灣的環境已無法完全擺脫整個資本經濟的大屋頂下,除非完全隔絕的密閉系統!原住民文化與環境也因如此也無法完全的封閉,所以就面對社會趨勢找出另一條可被接受,可發展性的一條路!有人說為什麼要如此作?引薦很多的做法進入聚落,這些做法真的是有用嗎?這些做法不破壞文化?其實換作以生態系統概念來說,一個外來能量(外來資源、人等)就會造成此系統的變化,要永續這個系統有兩個方式,一是檢視外來系統進入的影響分析拒絕進入,另一個就是自我的變異、成長,來因應這系統的改變,過關就永續,不過關就可能維持現狀或是衰敗!這不就是一種生態系演替!
我想像的聚落發展應該建構在聚落人自己決定他們要的方向,外來的能量(資源),只能刺激他們決定往東、往西、往南、往北發展,還是原地不動。但他們有足夠的力量與智慧去判斷,因為這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我們必須相信他們的智慧,不是一個外人也替他發言或是決定!
過去常思考聚落無法接受外來的能量的衝擊,甚至會失去他們所擁有的。但是其實正端看時間的長短,以及進入的影響面,如同美麗灣度假飯店與沿岸的民宿有何差別,不過是這建設的大小罷了!哪我們不去抗議沿岸民宿開發、卻是抗議美麗灣呢!這就是系統的承受力的問題!
從歷史端看要延續聚落發展其核心的經濟基石還是要維持住,基本生活產業仍然要維持與保留,而非給一個觀光的幻想,不切實際盲目做!奇美發展文化汎舟,但也要同時思考產業的重要,如積極種植洛神花、稻米、紅豆其突顯不能只有觀光層面,產業基石仍是重點!
哪工藝在其聚落發展又是如何看待呢?工藝的本身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當我們一味凸顯其伴手禮就失去其工藝的起初的意義,工藝的本生就是從生活裡的產生的,是要用的。生活的觀察與態度造就其工藝產生,可以成為一個部落的產業,也可成為部落生活圖像,但若是要把工藝轉成外界系統要用的生活產品,哪就必須思考其普遍性與經常性!所以很多的原民工藝無法達到普遍性,故必須仰賴外來的生產(如大陸、或是東南亞),故失去其意義,故回到工藝本身要保留的意義是如何?生產的目的是如何?政府是否要花錢維持的必要性!都是要去思考的而非一味去推廣。
在這裡不能用消費理論、一般經濟模式去看,否則就會落到常被問得的你的目標市場、你要賣給誰,這會有人喜歡嗎?我們用了很多所學的理論去看聚落工藝,就會產生很多輔導的問題,如標章、如複合材質、如大量訂單、如失去聚落文化意義等問題,因為我們還是用設計、通路、銷售等理論去看待,這無法建立工藝在部落裡成為產業!若是聚落工藝應該是聚落每個人都要會,因為這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如同打獵、耕作一樣。相對沒有如此也就無法成為產業的可能!
因為原住民過去未將其生活工藝品當作產業去做!所以要發掘要做的是,應該去工藝聚落化!才有成為產業的可能!
每個工房可以存活就是一個微型企業存活的方式,不是依靠文化支撐,而是經營方式與內容決定存活的,所以也必須回到一個企業要存活的理論還看,只是他所具有是別人所沒有文化內涵與環境觀察,這就是原住民的存量,原住民的工藝是靠聚落文化、聚落環境、歷史脈脈所形成的,所以決不能失去這個,否則就被外在企業所擊敗,因為這是優勢,但是很多計畫卻是要他們去學習外面的設計與想法,這會漸漸失去優勢,或是一時感覺很好,一時感動,但是終究會被取代!
聚落發展好壞,是外人在想的,有問自己是好是壞,其實不好就會去找資源改善,因為要生活與聚落永續,所以必須去做,有時從未去做他仍然很好,有時改變是因為需要改變現況,讓聚落不要向下沈淪,這是一個本能!外來的力量是提醒要改變,避免向下沈淪發展,但取決還是自己,你要不要賣地,是你自己的決定的!接受外來住民也是如此,這個外來住民可以帶來質變,改變了就像都蘭一般,沒有改變就像真柄一般,這就是聚落發展!
若要問我什麼是好的聚落發展,其實端看聚落自己有沒有滿意現在的生活啊!所帶來聚落發展的作法,也只是提供我們對聚落質變的做法,端看生活在聚落的人的感受與參與!
但是要思考是從歷史、生活來看聚落未來發展是很重要!不是端從世界所學去看聚落發展!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