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了兩屆的藝術祭產品沒有多大變化,大致分為三類:大會徵選改造的地方特色商品、設計師的產品、大會開發紀念品與書籍。到販賣的店就是看到很多人在買,這些商品在藝術祭消售金額約有一億日幣。收入也可觀,看出在這些商品的開發裡有幾個面向:
1.不需要所有產業參與
這意思是找優質、地方性、歷史性的地方業者,透過完整的審查制度,做產品改良與包裝設計一次,就歷屆可用,應是前幾屆就已確定了,針對地方產品與業者的參與,可讓產品成為活動的必帶產品,且無須再重新設計與包裝,我們台灣部分單位每年都輔導包裝設計,講求量並非講求質與未來銷售永續性,創造很多包裝精美卻沒有市場的產品,也失去活動所創造的衝動購買氛圍的情境,甚為可惜。
2.強調紀念性產品甚多
發現有很多的紀念性的產品開發,比方說名信片、紀念T-shirt、書本、限定產品等,其發現這些產品的銷售額為大會主要產品收入,創造很多日本人以及外國人的收集,其產品不受限當屆活動使用,如年鑑就是上屆的年鑑,本屆的新作品年鑑必須等下屆始可獲得。名信片也是其收入之一,將其所有的作品拍照完整地呈現出來,讓每件作品均有明信片的作品,滿足參觀者的收集,充分展現與日本人開發產品與活動、地域的充分結合的能力。
3.設計師的系列產品與開發商品
每個設計師很多的開發商品,如手繪本的藝術家,就將其繪本作品、紀念衫都在展場的賣店販賣,其收入與主辦單位抽成,也增加其設計師的收入,也豐富了藝術祭產品的豐富性,讓整個活動的產品構成是多元的並非單一風格!
台灣可以想像的問題是:
1.整個作法要調整了,過去強調包裝的時代過去了!強調故事正在流行,但也將會過去,再來是要什麼?想到客家是什麼?政府做好幾百件的包裝設計,創造的共同價值與認同是什麼?在北海道創造了熊,很多東西多加以附加,這比較像樂園的產品做法(清楚嗎?)過於單一與圖案化,少了認同與精神。故事化讓我們忽略區域認同與精神(其實就是品牌精神),所以我說包裝換了衣服,看不出產品精神(不是只有包裝加入桐花、藍衫、菱形紋、百步蛇而已),因為哪只有外表,要人購買已經要從故事化,向上提昇到認同問題(這可以再增加願付價值),你還在做包裝?藝術祭的精神就是如此,所以你會購買且非常樂意去買,且還想再去!這就是精神與認同!
2.包裝要趨於簡單,不是繁瑣,其實產品的包裝不用一次設計就要全部訴求清楚故事,真正重要的是產品本身的品牌+品質+品味所造成,往往看到現在的包裝過於強調設計,就是因為很多中小企業與微型企業的包裝多於政府協助、或是公版所以甚少注意還有本身的品牌,且甚多是補助印刷,尤其是*委員會就常見,也因如此所以設計必須繁瑣,凸顯其設計費物超所值,造成如此的狀況,在藝術祭或是近期日本的地方產品的包裝漸漸趨於簡單有力,不是去強調包裝複雜與構造(其實這才需要功力!)。
3.台灣的活動紀念品開發過於單一,且模式通常以樂園開發商品為範本,造成過於單一且無趣,品質也過於粗糙,造成其紀念品乏人問津,無法構成想要買的衝動,建議各活動單位應該要花一筆費用,全心完整的規劃商品鏈,從紀念品的設計、材料、品質,均要完成的設計與製作。紀念品的認真開發是可以透過活動回收的,要集中且完整的品牌規劃與設計,讓活動的紀念品可以成為收入之一,在台灣需要努力,要有像演唱會的紀念品開發一樣,不賣就虧錢的精神去做,這樣就大大地增進了。
全站熱搜